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精編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精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公開課)

本次公開教學是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背景下進行的,本着讓學生在“課內閱讀、課內學習”的理念,我執教的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感悟人生”中的兩篇課文《最大的麥穗》和《山谷中的謎底》,這兩篇課文都是借事說理的文章,《最大的麥穗》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到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啓發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因此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爲進。兩篇文章雖然敘事簡潔,但說理深刻,對於小學生來說,很難一下子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品讀關鍵段落和讓學結合生活實際對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爲有以下兩點做的比較滿意: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精編

一、合理取捨,抓住關鍵段落突破重難點

教學《最大的麥穗》一課時爲了突破重難點,讓學生領悟到必須善於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我讓學生自主充分地讀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的相關段落,並抓住關鍵詞句說說感受。通過讀課文、畫句子,同學們感悟到了很多:“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體會到了弟子們的猶豫不決,正是在他們猶豫之時,失去了許多機會。“他們總認爲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着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體會到弟子們的不滿足,很隨便的放棄,不知不覺中一再錯失良機等等。 教學《山谷中的謎底》時,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描寫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爲了讓學生感悟雪松的特點,我讓學生用心品讀這段語言文字,學生通過讀、思、悟,雪松的特點體會的非常深刻。學生彙報:“彈性”表現雪松的枝條機動靈活,“彎曲”讀出雪松面對壓力與困境作出暫時的退讓,隨機應變。“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感悟到雪下的大,松樹承受的壓力特別大!但在承受壓力時又適時退讓,不屈不撓,堅持不懈,最終讓自己生機勃勃。

二、聯繫生活,內化昇華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就課文內容而言,孩子們說的頭頭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於是我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或你的親戚朋友有這樣的經歷嗎?”經過一番回顧,孩子們說道“上次老師要我們自己推薦當班幹部,我退縮了,沒有把握住機會。”“我的哥哥找工作時,嫌棄人家這裏不好那裏不好,結果畢業兩年了還是沒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學,就在一個地方好好幹,現在都升職了,哥哥後悔的不得了!”……學生說了很多,此時,我覺得學生真正理解了這篇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 “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這句話時, 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由雪松的特點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學生說了很多:《臥薪嚐膽 》《胯下之辱》等故事 ,通過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這句話的理解。語文教學來源於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領孩子走進生活,由生活中提煉出哲理,相信此時,這個哲理對孩子們來說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臨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還是有一點思考:一節課上兩篇課文是第一次嘗試,到底怎樣實現語文課讓學生在課內閱讀、課內學習?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高效又內涵深刻?還需要我們老師繼續摸索、繼續嘗試,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課文前半部分由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是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寫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啓示,重在揭示哲理。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我把本堂的教學目標定會這樣幾點:1、抓住關鍵詞,展開思辨,理解雪松“彎曲”的智慧;2、聯繫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學習的難點是領悟雪松的特性和啓示之間的聯繫,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由此,我設計了這樣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首先是複習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聽寫了四個詞語,這是對學生上堂課字詞教學的反饋,“篷”是最容易寫錯的,因此我特別強調了“篷”這個字。然後複習提問了謎面和謎底,並採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了“東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原因,由外在原因,引入到形成這一奇異景觀的內在原因,也就是樹木的自身原因,由此,很順暢地導入到本堂課的第二個教學環節,由雪松的這個本領,領悟雪松的生存智慧。

雪松的本領是什麼?“彎曲”和“反彈”,要體會其蘊含的意思,是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抓住“彎曲”這一關鍵詞進行輻射教學,問學生雪松的彎曲是屈服嗎?是毀滅嗎?是軟弱和低頭嗎?抓住這一矛盾衝突,學生通過詞句去讀悟、去思辨,再加上教師進行點撥,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對“彎曲”有了全新的.解讀:首先,從“一定程度”明白了彎曲之前雪松拼盡了自己全部力量去承受與抗爭!其次,從“立即反彈”也讀出彎曲只是暫時的,它蘊藏着抗爭的力量,目的是爲了反彈和存活下去!第三,抓住四個“反覆”,讀出這是雪松不斷彎曲反彈、不斷抗爭的過程,由此水到渠成地總結出雪松的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一種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這樣很好地詮釋了“彎曲”這個詞的內涵。

在領悟雪松特性的基礎上,旅行者得到了啓示,作者也總結了人生哲理,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由雪松的生存智慧談到做人的智慧,是第三個教學環節的重點也是難點。我主要讓學生聯繫實際,來活化啓示,設計了這個問題:這段文字,這個啓示裏面,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故事。此時,你想起了誰,想起了什麼故事?學生思維擴散,談到名人,也談到了周圍的人,現象等,在這樣的交流中,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同時學生的認識、情感、智慧也自然得到了昇華,

對於最後一句話,“有時”這個詞十分重要,因爲,有的情況下,彎曲就是一種屈服退縮的表現,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彎曲的策略不能成爲苟且偷安、放棄抗爭的藉口。通過能否去掉“有時”這個詞的對比閱讀,讓學生談體會,舉事例,使孩子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認識。

最後的作業積累卡,關注的是學生對本堂課所學詞句的積累,也是學生學習的反饋。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在教學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着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閱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閱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爲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設計一個疑問“雪松的彎曲是向大雪低頭,是懦弱的表現,你認同這樣的看法嗎”讓學生以反駁的形式在文中走一個來回,找出能證明雪松不是懦弱的詞句,並標註自己的閱讀感悟。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雪松堅忍不拔,堅強不屈的品格美,更能感受到雪松以退爲進,能屈能伸的智慧美,合理詮釋了彎曲的內涵,有效解決了彎曲和堅持之間的矛盾,使學生獲得了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最後,讓學生用心傾訴從雪松身上獲得的啓示,有了前面的鋪墊,明白彎曲的重要意義水到渠成。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啓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爲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