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知識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一、字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知識點

宰割(zǎi gē) 籌劃(chóu) 彷徨(páng huáng) 仰慕(yǎng mù) 可歌可泣(qì)  衙門(yá) 重荷(hè)

鮮爲人知(xiǎn) 當之無愧(kuì) 鋒芒畢露(lù) 家喻戶曉 婦孺皆知(rú) 深邃(suì) 卓越(zhuó)

馬革裹屍(guǒ)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gōng cuì yǐ) 至死不懈(xiè ) 元勳(xūn) 浠水(xī) 彌高(mí)

孕育(yùn) 黯然神傷(àn) 曛(xūn) 鋌(tǐng) 衰微(shuāi wēi) 赫然(hè ) 炯炯(jiǒng) 窺視(kuī)

迭起(dié) 鍥而不捨(qiè) 兀兀窮年(wù) 瀝盡心血(lì xuè) 潛心貫注(qián) 無暇(xiá) 磐石(pán) 孰(shú)

迥乎不同(jiǒng) 一反既往(fǎn jì) 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 ) 氣衝斗牛(dǒu) 躊躇(chóu chú) 喧囂(xuān xiāo)

沉鬱( yù) 應聲而至(yìng shēng) 一拍即合(jí) 義憤填膺(yīng) 魅力(mèi)  腳踝(huái) 卿(qīng )

瑣事(suǒ) 滑稽(jī) 荒謬(miù) 頭顱(lú) 輪廓(kuò) 欽佩(qīn) 白皙(xī) 邪(yé) 涉獵(shè liè)

  【第11課.鄧稼先】

1.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爲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其中優秀的部分,“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老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鄧爺爺同志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與鄧爺爺同志表達的心聲是一致的。

2.在寫鄧稼先以前,文章的第一部分爲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爲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3.課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爲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

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的理想黨員。”

  【第12課.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着重寫聞一多“做了再說,做了不說”,是“卓越的學者”,下半部分着力寫聞一多“說”了就“做”,是“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聞一多先生說做統一,表裏如一的高尚人格。

  【第13課.音樂巨人貝多芬】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門檻kǎn 重荷hè 深邃suì 磐pán石 下頦kē

2.解釋下列詞語。(1) 雜亂無章:又多又亂,沒有條理。(2) 躊躇:猶豫。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的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

三、文學(文體) 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

2.《音樂巨人貝多芬》的.作者是當代作家何爲,原名何振業。

按照訪問的順序,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成功地表現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要一個偉人還原爲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現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

  【第14課.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個題目中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也包含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可福樓拜家裏要有什麼事情發生呢?題目設置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懸念,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中四位作家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福樓拜:熱情奔放,容易激動,和藹可親,博學睿智。屠格涅夫:懷有狂熱的理想,醉心文學事業,博學多識。都德:生性活躍,健談,厭惡腐朽的生活方式。左拉:溫和,寡言,堅毅,聰明。

  【第15.孫權勸學】

勸學,勸說,鼓勵學習。文題點明瞭文章所寫的故事的主要內容。

本文僅區區129字,以“勸學”爲中心事件展開描寫,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點明瞭學習的重要性。

寫作思路: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人物性格:孫權(嚴格要求下屬、循循善誘) 、呂蒙(知錯就改,謙虛好學) 、魯肅(敬才愛才)

文章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爲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爲魯肅爲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身教,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議論”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啓示:人只要肯讀書,就會有所進步(開卷有益)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