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下《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四下《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

在執教的《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四下《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1、“情動於師”是這節課的突出特點。這篇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如何注重情感體驗,抓住含義深刻的句(段),揣摩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得到文本薰陶感染,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爲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運用多種手段,儘可能再現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採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學生自由初讀、教師真情範讀、學生表情讀、學生齊讀、師生共同讀、重點句(段)反覆讀等方法,情源於文,情生於讀,全方位的把小作者對加利祕書長的無比敬仰、對爸爸的無比自豪、無比崇敬心情,以及用血的事實來控訴戰爭的罪惡發出滿腔悲憤的感情充分的再現,通過真情朗讀,把教師、學生、文本三者情感有機結合,使之融爲一體,達到 “人即是課、課即是人”的教學境界。

2、在注重情感體驗的同時,我始終把握着語文閱讀課的本質任務,既注意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又注意傳授讀的方法,把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既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的良好學風,又很注意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鞏固。雖然在第一課時已經把生字、詞等閱讀課文的障礙清除,但在學生的實際閱讀過程中生成的新問題,同樣沒有忽視。

3、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閱讀、自行討論交流(交流觀後、讀後感受)、自由發言、盡情想象。讓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得輕鬆、學得自在、感悟到了作者的真摯情感。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着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由於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所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處理。

一、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靈柩回來的情景,有的同學說,想象到當時機場沉寂得很,只有哭聲;有的說,想媽媽失去了他所摯愛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說,爸爸的嘴沒合上,可能是在說:“和平、和平……”學生的融入不夠,自己是進到課文裏去了,造成老師引導的過多的,學生體會甚少。體會甚少就造成朗讀情感不夠。我想應該是準備工作做的不夠,讓學生課餘體會的不夠多,造成情感的斷層,以致使學生在上課文時有疙疙瘩瘩的情感,有點零星。

二、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到很多,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終於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讓人滿意的效果,但是終究還是有比較遺憾的地方:

一是,在讓學生從讀中體會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時候,沒有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導致了學生體會得不夠深刻。也正是由於此處學生回答得跟我預設的有點不一樣,我自己也有點亂了陣腳。

二是,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時,僅僅是讓學生體會了那三聲“和平”,忽略了前邊那幾句話,而那幾句話更能很好地體現出父親對和平的強烈渴望。三是,這是一篇書信體的文章,光顧着講課文而忽略了這篇課文體裁上的不同,適當的點撥也能讓學生複習一下書信的格式。

雖然這只是一節課,但是帶給我的意義絕不僅僅是這些,我將把我這堂課的收穫會更好地運用到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3

新課程改革和實施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落後於現有的教材和學生。傳授式的教學越來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發展。因此,在小學中年段的教學中,以導學式的教學方式來代替傳授式的傳統教育,以教師的教授爲主轉變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潛在的巨大動力。因此,在教學《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我就注意了教學中的幾點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學的時機:

要想真正的調動學生沉睡的潛能,我們必須把握好教學的良好的時機,爲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比如說,恰巧,在一夜之間美伊的戰爭再一次打響了。在關注伊拉克戰事情況的同時,我們就可以關注到《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美伊戰爭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嗎?學生一定會查閱到很多資料,也能更直觀的感受戰爭,理解課文的內容。

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不能爲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爲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2、確立適合於學生的導學思想: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爲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

⑴ 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⑵ 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⑶ 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繫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⑷ 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說的特別有道理。書是讀懂的,不是教師教懂的。當然,這裏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讀才應該是最爲主要的。只有讓學生自己讀,通過讀去體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內容,變被動學習爲主動的學習。《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書信體裁。在備課的時候,我就設想將小作者這種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讓學生通過對朗讀中感情基調的把握來進一步理解課文,達到對課文的深入體會和理解。因此在全文的設計上,貫穿了一個讀字。由潛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淡到感人。讓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同時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過程。讓學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靜到起波瀾直至被感動的過程。我想這種讀甚至要勝過我們枯燥的一千句、一萬句的講解。所以,這節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

3、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主學習: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纔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而空洞的講解,乏味的說教,早已經被現在的小學生所厭倦,又何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學我就聯繫當前美伊戰爭和其他地區的戰爭情況。課題出示後就播放錄像,創設情境;課中聯繫具體實例,加強理解;課後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實踐。以此完成導學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學習於輕鬆、不知不覺中。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通過上節課也讓我感受到: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爲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有趣的捷徑。

另外課堂中問題的提出要讓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自主性。比如課前提出的讀了課文你體會到了什麼和語文實踐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願望,都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在動機。不僅學生有濃厚的興趣,而且形式多樣,效果好。

4、讀寫結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文實踐:

學生的語文能力哪裏來?它來源於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讀寫結合和語文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學生寫的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纔是我們語文教學之根本。因此,這節課我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閱讀,各抒己見。尤其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讓學生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儘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遠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感悟。所以針對本課的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環節。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心聲。爲此有的學生製作公益廣告;有的畫漫畫,配以一小段說明;有的繡十字繡,繡了和平二字;有的用詩歌、想象文、書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呼聲。通過多種形式營造了語文實踐廣闊的空間。語文課上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學生不僅學的高興,而且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思想教育也蘊涵其中,一舉多得。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我們應該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具廣闊的內涵,它應該是多學科的融合,纔能有利於學生更充分的發展。

回顧這節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麼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發現:一節課有時爲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