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上《但願人長久》說課稿

四年級上《但願人長久》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一、說教材

四年級上《但願人長久》說課稿

《但願人長久》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課。課文採用文包詩的題材以文解詩、憑詩賞文,敘述了宋代偉大文學家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過程,描述了蘇軾與弟弟蘇轍之間真摯美好的兄弟情義。文章溫馨感人,情深意重,不僅細膩寫出蘇軾寫作此詞時的心態變化,更重要的是展現了詞人雖然自己不能與親人團聚但是依然祝願人間美好團圓的博大胸襟,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根據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掌握文章中的十個生字其中睜是後鼻音重點圈出,認識三個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讀課文,並且有感情的背誦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能夠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

2、能夠聯繫上下文把握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出來的畫面。

第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理解蘇軾和弟弟蘇轍之間深厚的情義。

2、理解蘇軾由“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的複雜心理過程。

3、聯繫課文內容,瞭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切含義。

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和過程與學法目標是重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難點。

 二、說教法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根據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學生的要求: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我設計了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和講授法。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第二學段需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略詩文大意”,因此我將語文朗讀貫穿課堂始終,同時採用聯想想象法促進學生思維。爲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適當開展合作探究法的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首先讓同學們自由朗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的瞭解,接着我會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中秋節是怎麼樣度過的,激起學生的興趣,進而產生想要進一步瞭解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中秋節是怎樣度過的念頭。

(2) 細讀課文,深思熟慮

1、學生再一次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樣度過中秋節的段落,對比引出蘇軾因爲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並且讓學生自行想象蘇軾是怎樣形單影隻、對月獨酌可以參考書中的插畫。板

書(心緒不寧)

【在這裏我從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點,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能有效利用聯想想象法使學生獲得深切的體會,瞭解蘇軾思念親人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體展示下列問題:1蘇軾心緒不寧的原因 (蘇軾與弟弟從小形影不離課文第三節,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東西課文第一節)

2找出與月亮有關的句子(課文第四自然段)帶着這兩個問題讓同學們默讀課文小組探究討論。 由問題一引出蘇軾心緒不寧是由於與弟弟從小形影不離課文第三節,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東西課文,由問題二引出月圓人不圓,所以蘇軾心生埋怨。

【適當的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爲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觸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過渡:“同學們,到了這裏我們知道當月亮圓圓掛在空中,可是蘇軾卻獨自一人被貶密州,月圓人不圓時,蘇軾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嗎?帶着這樣的疑問請同學們細細朗讀5、6自然段”

【在朗讀中思考,運用誦讀的方法讓學生一點點了解蘇軾的複雜心理過程,更是由於這樣的過渡,引導學生得出蘇軾的心情轉變爲“寬慰”。化繁爲簡】

3、請同學朗讀第五自然段中蘇軾的心裏話注意帶出寬慰之後的積極樂觀心理。

過渡:“蘇軾和弟弟蘇轍雖然分隔兩地,可他們的情意不變。兩個人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對方,即使月圓人不圓,但是他們都共賞着同一輪明月,這就是蘇軾在詞句中寫到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詞句,(第六自然段)

學生朗讀之後提出下列的問題:

1. 重點理解“悲”“歡”“離”“合”“隱”“現”“圓”“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概括。

2.蘇軾在課文之中是如何表現這兩句話的,自己在文章裏圈畫出來。

過渡:世間有這麼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歡樂,月亮也有陰晴圓缺的時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來就難以實現,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緒不寧倒不如轉換一種心態,在這裏蘇軾是怎樣做的?請大聲朗讀詩句。 引導學生得出祝願世間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賞一輪明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說板書

形影不離 各奔東西

心緒不寧→ 埋怨 → 寬慰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調歌頭》,師範讀,學生朗誦。配樂誦讀

2、說一說你覺得蘇軾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文中圈圈畫畫做做標記。

3、背誦課文4/5/6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