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2篇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2篇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首著名的兒童歌曲的歌詞,題目《讓我們蕩起雙槳》,既是對生活在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幸福生活的真實描繪,同時也是對少年兒童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這首歌詞描述了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情景,抒發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第一小節描繪了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清澈的湖水,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着綠樹紅牆,色彩鮮豔和諧,讓人心醉。第二小節抒發少年兒童盪舟北海的`喜悅心情。置身這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園,“我們愉快歌唱”,盡情歡樂,引來水中的魚兒望着我們遊玩,聽我們歌唱。第三小節則以一個問題將詩歌的意境進一步得到昇華。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詞之所以能編入小學語文教材,我想主要是因爲它作爲歌曲確實旋律優美,廣爲流傳,受到大家的喜愛。其次,歌詞通俗易懂,語言優美,是可以稱爲“經典”的。本課的目標定位我認爲還是以學習詩歌語言,品味形式之美,想象優美意境爲重點。但在教學第三段“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時,雖然孩子們也說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但孩子們還是似懂非懂的,說不出任何理由。教學時我作了適當的引導和提升。大家談到的“太陽”,其實在中國文化中,太陽也是具有豐富的含義的。由於時代和人生閱歷的因素,現在的孩子們不可能知道“太陽”就是黨和人民,我們可以適度講授,是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課上同時也結合簡單介紹了當時歌詞創作的時代背景,激發起了學生內在的情感。同樣在教學第二節和第三節相似的地方,教學時可以相互比較、前後聯繫,獲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也有學生想到是父母給自己帶來了幸福生活,我也明確地表示這也完全正確,並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要尊重父母、愛戴父母。因爲我覺得面對三年級的孩子,應避免過多的說教,政治教育痕跡太深。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覺得課堂中老師一直在導,學生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狀態,師生互動需要加強,課堂氣氛需要再活躍些。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反思2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第一篇課文------《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是一首同名歌曲的歌詞,歌曲旋律歡快優美,歌詞形象地表現了少先隊員在溫暖的陽光下,盪舟北海、盡情歌唱的愉快心情。

教室裏的多媒體還不曾能正常使用,昨晚佈置孩子們回家到網上搜索這首歌曲,一上課我面帶笑容,神祕地問:“猜一猜,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哪篇課文?”

“讓我們蕩起雙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

“這是一首好聽的歌,誰會唱?”話音剛落,“我會”“我會”小手林立。

“誰願意到前面來唱給大家聽的?”教室裏頓時安靜了下來,小手也嘩啦啦放了下來。緊接着又有小手陸陸續續豎了起來,到最後,只有陳愷、沈忱、胡繼元、陳雁楠四個小朋友勇敢地走到講臺前,用自信的歌聲表演了這首歌曲。

歌聲結束,我請大家回憶歌詞內容,說說你從歌詞中懂得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不比從前,更多的是課文整體分析,注重句子的完整,語法的修飾及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問孩子,課文用了哪幾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形容我們看到的美景?孩子們很快想到了“綠樹紅牆”,卞青青今天挺愛聽講的,很快想到了“白塔”,然後我又帶着孩子們進行了引申,想象如果是我們泛舟湖面,還會看到哪些美麗的景緻呢?

我作了簡要的課文講解,請孩子們快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讀過三個自然段後,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幾個孩子爭先恐後地舉手,我讓他們一起告訴我,原來,他們發現了每一個自然段的第二句話都是相同的。我不由得帶頭爲孩子們鼓起了掌,看來,孩子們不僅會讀書,而且會思考了。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紅領巾迎着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魚兒望着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時,我問:“紅領巾”指的是誰?孩子們都能準確無誤地告訴我是“我們”。而“陽光灑在海面上”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孩子還不懂。三次重複的那句話在課文中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課文的難點,有待我在第二課時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討解決。

其實,語文教學真的是沒有所謂的標準,除了生字詞語一定要求掌握外,更多的是靠老師去“引”,去“例”。希望孩子在學完每篇課文後,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都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說出來,寫下來。就像我今天佈置的小作《不一樣的三年級》一樣,爲孩子搭建一個寫話平臺,大膽說,大膽寫。相信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