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通典 > 通典 卷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通典 卷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大學(小學庠序附○ 虞 夏 商 周 漢 後漢 魏 晉 東晉 宋 齊 後魏 隋 大唐)

通典 卷五十三 禮十三 沿革十三 吉禮十二

有虞氏大學爲上庠,小學爲下庠。(大學篇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尊師敬長而大學之道著焉。學記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魏文侯孝經傳曰:"大學,中學也。庠言養也,所以養雋德也。舜命夔曰:"汝典樂,以教胄子。"胄子,國子也。")

夏后氏大學爲東序,小學爲西序。(次序先王之道而學之。)

殷制,大學爲右學,小學爲左學,又曰瞽宗。(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鄭玄雲:"學,所以學士之宮也。尚書傳曰:"百里之國,二十里之郊。七十里之國,九里之郊。五十里之國,三裏之郊。""宗,尊也。瞽,無目之名,以喻童蒙。又云"瞽矇之所宗也"。)

周制,大學爲東膠,小學爲虞庠。(膠之言糾也,所以糾收學士也。鄭注祭義雲:"周有四郊之虞庠也。"以小學爲虞庠之制。)又云:"天子曰辟雍"。(闢,明也。雍,和也。以明和爲名,化道天下之人,使之成士。或雲"闢者,圓璧也。雍之以水而圓象天,於陽德之施行,取流無極,使學者進德而不已,亦所以明和政教之至"。崔靈恩雲:"學制有二。一雲制,與明堂同體。五室四堂在一基之上,四方堂則以其方名學,中央堂謂之大學。二雲凡立學之法,有四郊及國中,在東郊曰東學,並方名之,在國中謂之大學。故鄭注祭義曰"周有四郊之虞庠"。")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王子,王之庶子也。羣后,公及諸侯。)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尚書傳曰:"年十五始入小學,十八始入大學。")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者事,事亦陰也。)師氏掌以媺詔王。(馬融曰:"媺,媺道也。告王以善道。師者教人以事而喻諸德也。"媺音美也。)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爲道本;(馬融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至德者,中德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失中庸則無以至道,故曰以爲道本。"鄭玄曰:"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二曰敏德,以爲行本;(敏德,仁義順時者也。)三曰孝德,以知逆惡。(馬融曰:"教以孝德,使知逆惡之不可爲也。"鄭玄曰:"孝德,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也。")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善事父母之行,盡其愛敬。)二曰友行,以尊賢良;(馬融曰:"教以朋友之行,使擇益友。")三曰順行,以事師長。(馬融曰:"師,德所不如也。長,老者。")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王公之子弟遊無官司者也。)凡學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幹,盾也。戈,句孑戟也。干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象文,用安靜之時學之。詩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春誦夏弦,太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典謨之教所興也。學舞於夏后氏之學,文武中也。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己同也。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陽用事則學之以聲,陰用事則學之以事者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尊師,重道焉,不使處臣位也。武王踐阼,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而不可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大戴禮保傅篇曰:"帝入東學,尚親而貴仁,親疏有序而恩相及也。入西學,尚賢而貴德,聖智在位而功不匱也。入南學,尚齒而貴信,長幼有差而人不誣也。入北學,尚貴而尊爵,貴賤有等而下不逾也。入大學,承師而問道,退習兩端則德智理矣。")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業必先王經典。)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術當爲遂。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側之堂,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爲黨,萬二千五百家爲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中,閒也。閒歲則考學者之德行。三歲大比,乃考焉。)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音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王制:"耆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將習禮使之觀焉。此庠謂鄉學。)又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民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司徒,地官卿,掌邦教者。)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於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亦謂使習禮以化之也。不變,王又親臨視,重棄賢者之子孫也。此習禮皆於大學也。)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右,如初禮。(中年考校而又不變,轉徙其居,覬其見新人有所化也。)不變,移之郊。(郊,鄉界之外也,稍出遠之。)不變,移之遂。(遂,郊外也。大夫掌使習禮也。)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遠方,九州之外也。頃秦始皇焚書坑儒,大學從此缺矣。)